文 本刊记者 马丽
虚拟经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外包,企业专管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二是销售外包,通过特许经营合同,让加盟商成为该企业“虚拟营销网络”的成员。
虚拟经营的魔力
原材料上涨,但森马没有生产业务,只做品牌营销,涨价对品牌影响很小;《劳动合同法》实施,但森马没有蓝领,有的是一千多名的白领和金领,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森马的用工制度已经很符合这方面的要求,新法出来后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冲击。
“上述因素对我们的上游供应商有一定的冲击,但是好在我们一开始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选择的就是比较正规的有抗震能力的企业。从供应链上说,外界因素对森马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森马集团行政管理中心副主任江海波表示。
温州服装协会会长郑晨爱告诉《法人》记者,进入2008年,服装业的增长速度从原来的25%回落到17%,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处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运转。
森马显然不在郑晨爱所说的企业之列。
2008年上半年森马依然保持着百分之五十的增长速度,预计年底能够达到60个亿的终端销售收入。如果说年初的时候,森马对这个目标额还没有多大把握,现在经过年中核算,60亿已经胜利在望。“至于税收,突破两亿没有问题,努力点的话,2.5亿差不多。”江海波向《法人》记者透露。
有个学者看到森马的表现会倍感欣慰,他就是郎咸平。
郎咸平这些年一直在传播自己的“6+1”学说。“6”是产业链上软的生产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六个非制造业,这六个部分处在产业链的高端,“1”是硬的生产环节即生产制造,这部分处在产业链的低端。
郎咸平认为在全球进入产业链战争的今天,谁掌握“6”谁就能胜出,就能赚钱。
其实郎咸平所谓的掌握“6”的企业就是搞虚拟经营的企业,森马在普遍面临困境的企业中大放异彩无疑是对郎先生“6+1”理论的佐证。
以生产芭比娃娃为例,郎咸平说,浙江的制造企业每生产创造一美元的价值,就为掌握“6”的美国沃尔玛创造9倍的价值。这就是虚拟经营的魔力。
今天的森马就处在沃尔玛的位置,虽然实力不能同日而语,但走的路子是一致的。“在虚拟经营方面我们还在继续摸索”,江海波表示。
虚拟经营的先行者
虚拟经营不是新生事物,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风生水起,耐克、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但是在中国,如果一个企业今天要做虚拟经营,他仍属于先行者。而森马于1996年就开始起步。
森马董事长邱光和并没有炫耀自己的眼光超前。事实上,走虚拟经营路线对森马来说是一半是眼光,一半是由客观原因决定的。
1996年,邱光和带着做家电行业赚来的第一桶金,准备进军服装行业。当时的邱光和并没有虚拟经营的意识,但是有一点他明确又坚定,做品牌。但是当时又做品牌,又搞车间,走大而全模式的话,邱光和的资金积累是不够的。
邱光和的第一桶金不少,也有几千万,但是如果按照他的理想规模,办个车间就要上亿元。怎么把这些钱省出来用在刀刃上?邱光和当时想的最主要的是这个。
经过考察,邱光和接触了虚拟经营,可以把生产外包,也可以把销售外包,自己集中精力搞研发和品牌营销,这完全符合邱光和的理念。森马的虚拟经营模式由此而生。
在产品生产上,森马选择有较大规模、技术实力强的生产企业作为OEM伙伴,并通过ISO9000认证标准考核和现场派QC人员督导来保证产品质量。在销售方面,森马实行特许连锁经营方式,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转让给加盟商,提出“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经营思想,推出“两个满意度”工程建设,销售市场得到迅速扩大。
将品牌营销作为重头,森马的这一策略抓住了虚拟经营的核心。
品牌的力量让森马迅速走上了规模经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07年,森马已经成为拥有“森马”和“巴拉巴拉”两大在线品牌,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生产基地,3600多家专卖店,年销售额40亿元的全国性无区域集团。江海波还告诉《法人》记者,森马正筹划在内地建立第三个生产基地,从欧美引进第三个品牌。顺利的话,这两个目标年底就可以实现。
2008年4月13日,首届“浙江省十大品牌创新先锋奖”揭晓,森马以没有一条生产线却有40亿元的销售额的虚拟经营模式,作为温州惟一品牌获“虚拟经营品牌创新先锋”殊荣。
在中国很多企业谈品牌会遭到郎咸平的嘲笑,因为他们是在没有掌握“6+1”中的“6”的时候谈品牌。郎先生显然不会嘲笑森马,因为它不但掌握了“6”,而且掌握得还不错。
在产品设计这一块,森马采取技术联盟战略,先后与法国、日本、韩国以及上海、浙江等地的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成立森马技术设计研究中心,做到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完美结合。目前,森马的产品已经覆盖到T恤、衬衫、牛仔等30个系列5000多个规格。
对于其他五个环节,森马已经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了供应商、采购、物流、分析、客户关系、专卖店等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和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决策效率、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
任重道远
“国外的劳动力比我们还贵,国外也是没有退税,能源涨价是全球的,人家国外没有问题,我们为什么有问题?根本原因是我们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核心竞争力不强。”郑晨爱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
在郑晨爱看来,现在遇到困难也是好事,政府一直强调要产业提升,但是在过去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也没有动力。这个时候倒逼企业加快调整,通过这次洗牌,可以加快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如何帮助服装企业实现结构调整?温州政府给出三条指导意见,走精品化、虚拟化、联合化之路,其中两条与虚拟经营有关。
虚拟化,向虚拟经营的企业学习,许多企业在积极寻求发展模式的转变,从低端的OEM的制造加工向研发型、商贸型企业靠拢、转型。
郑晨爱告诉《法人》记者,服装也有二、三产业之分,做衣服是二产,卖衣服是三产,研发、设计都是三产。一个国家发达不发达看他第三产业的比重,服装业也应如此,法国意大利服装业很发达,因为他们都是三产的服装业。
“虚拟经营企业是三产的服装业,所以我们鼓励企业向虚拟经营转型。”郑晨爱说。据他介绍,温州大小服装企业有3000多家,走虚拟经营路线的有几十家,这几十家中又属森马和美特斯·邦威做的最成功。
第二个与虚拟经营有关的对策是联合化,这里的联合不是别的,正是生产制作型企业、商贸型企业和虚拟经营企业的合作。郑晨爱强调,联合不是生产制造上的简单合并,而是产业链上的整合。
实现生产制作型企业和虚拟经营企业的合作,也就是虚拟经营企业本土化经营。作为温州虚拟经营企业中的佼佼者,森马几年前就作出了这方面的努力,但是因为存在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至今没有结果。
首先,温州缺乏土地资源,虚拟经营企业需要大规模现代化的物流配套,物流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而温州最缺的就是土地。据温州中小型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温州现在的工业用地价格已经飚到200万一亩,这是全中国最昂贵的土地价格,已经超过了上海。
江海波告诉《法人》记者:“森马正在上海建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面积达160多亩,虽然温州总部不会搬过去,但是原本主体在温州的物流中心要转移过去。”虚拟化本土经营尚未实现,物流中心却提前出去了。
其次,温州生产企业普遍存在低小散问题,而实现本土化生产需要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必须要有一批大型的服装生产型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群的力量,生产实现国际化,规模化,从而减少虚拟经营企业的管理成本;
再次,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温州的运输、物流、印刷、印染、水洗等相关产业比较薄弱。
最后,没有国际级服装检测机构。珠江有国家级检测机构,温州没有,省级检测机构在杭州,而作为品牌发展型企业,需要更高级别的检测机构。
在这轮原材料上涨、《劳动合同法》实施和宏观调控引发的压力下,虚拟经营型企业卓尔不群的表现,让温州企业看到了希望,也被委以重任,但是目前还只能说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