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湖南省政府网
|
邵阳市政府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浏览
首页
区委区政府
走进双清
信息公开
网上办事
政民互动
财政预决算
首页
区委区政府
走进双清
信息公开
网上办事
政民互动
财政预决算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双清快讯
加快邵阳市工业化进程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
2005-11-16
来源:“兴工强市”征文
【字体设置:
小
大
】
分享到:
俗语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当今世界,工业是地方经济之本,财税之源。工业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枢纽和关键。推进工业化对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5年初,邵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兴工强市”的决定,从战略的角度,把“兴工”作为“强市”最主要手段,对邵阳市这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则更具有战略和现实意义。从近一年的实践来看,邵阳市的工业化取得很多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邵阳将会错过重要的发展机会,会使“兴工强市”成为一句空口号。
一、邵阳市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前期
邵阳市辖9县(市)3区,土地面积20829.63km2,2004年末人口739.7万人,分别占湖南省9.83%和11%,可以说,是湖南重要的一块。然而:
(一)从GDP来看,2004年邵阳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32.67亿元,人均GDP 5010元,折合美元为611美元,比上年增长10.8%;湖南省实现生产总值5612.2692亿元,增长12%,人均GDP 9117元;全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增长9.5%,人均GDP10502元。邵阳市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5.9%,增长率比全省慢1.2个百分点。人均GDP是全省的54.95%,全国的47.7%。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的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4800-9000美元,9000美元以上为后工业阶段,主要以三产业为主。
(二)从产业结构看,邵阳市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0.9:29.9:39.2;湖南省为20.6:39.5:39.9;全国为15.2:53.0:31.8。邵阳市一产业所占比重比全省高10.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5.7个百分点。邵阳市二产业所占比重比湖南省低9.6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3.1个百分点。这说明邵阳市农业所占比重较重,工业所占比重太轻,工业很不发达,工业化程度只有全国一半。
(三)从劳动力结构看,邵阳市一、二、三产业为劳动力就业结构为61.46:13.72:24.82,处于“一、三、二”的传统农业就业模式。
(四)从城乡结构看,2004年邵阳市城市化率为25.24%,全省平均35.5%,比全省平均低10.2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最高的长沙地区51.9%低25.66个百分点,比倒数第二的永州市26.03%还低0.79个百分点,比全国的41.8%低15.65个百分点。
(五)从企业本身来看,邵阳市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核心竞争力不强。全市2004年末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2家,1亿元以上的11家,5000万元以上的23家。邵阳市二产业总产值为99.5亿元,全省总产值为2242亿元,仅占其4.4%。邵阳市工业产值利润率为5.915%,全省为12.77%,劳动生产率为61449元/人年,是我省110420元/人年的55.65%。全市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很少,其产值仅20亿,只占全省1/20,邵阳市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水平低,知名品牌少,全市仅23个湖南名牌。融资渠道差,外向型企业少。
这说明邵阳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前期,是工业化的准备阶段。
二、对邵阳市工业化进程的反思
邵阳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重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一批国家重点企业落户邵阳,使邵阳工业化有了进展,近年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逐步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错过了许多发展机遇,使邵阳市经济发展水平跟全省发展水平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七十年代邵阳经济占全省经济份额1/7,而现在是1/17,虽然有种种客观原因(投资过少,30年国家投入邵阳资金仅20亿元,仅占湖南总投资3%;交通闭塞,铁路是盲肠),但是仍存在许多主观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邵阳市工业化没有摆脱走资源消耗型的发展老路。长期以来,邵阳市不少地区更多依赖土地、水、煤等相对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推动工业发展,而很少顾及资源换取经济增长,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对资源和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二)工业项目“遍地开花”、招商引资的选择性不够、质量不高,邵阳市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缺乏规划,项目乱摆乱放,招商急于求成,引资急功近利,只要项目落户,不管项目技术含量高低、环境污染大小、资源消耗多少,对客商有求必应,客商想在哪里就在哪里办企业,没有吸取东部沿海地区当初“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深刻教训。仍是“先上车、后买票”,先“污染、后治理”,甚至“污染了,不治理”。
(三)工业发展忽视当地情况,与自身的优势产业联系不强。邵阳市引入有些项目与区域优势产业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未能把优势产业做大作强。例如机械制造、农副产口加工等优势产业的企业单位单体规模仍然偏小,产业的总体效益仍然较差,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四)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把增长等同于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追求新增企业的数量,并把这些指标作为衡量各级党委党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绩主要考核内容,导致各地政府招商、全民招商,引资不计成本、不看质量、不问效果,还为企业开出一张张税收减免的“优惠券”。一方面扭曲、削弱了政府自身职能,使政府工作出现了“缺位”,同时又以行政手段“越位”推动经济增长,干扰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另一方面,忽视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导致所上项目、所办企业变成“开关厂”,今年“开业”,明年“关闭”;这边“开业”那边“关闭”。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40年左右,欧美企业平均寿命12.5年,中国集团企业,平均寿命为7—8年。中国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5年。其结果既浪费了资源,又极大地挫伤广大干群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五)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有损民夺利现象,以民为本体现不足。前几年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企业“圈地运动”,一些企业投资密度很低,大量的耕地被挤占和闲置。征地补偿费用低。大部分民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还没有来得及分享到工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却较早地感到权益受损,利益被夺,对地方工业发展存有畏惧心理、逆反心理,甚至有抵触情绪,产生不稳定因素。
三、加快邵阳市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制订切合实际的工业发展规划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推进工业化,要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工作,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邵阳市工业只能走新型化工业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产业和项目。重点发展对工业化起支撑和主导作用的制造业,着力构筑我市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邵阳市工业发展规划,必须考虑以下因素:工业发展的规律,国家产业政策,自身比较优势,周边经济环境影响,外地成功经验。现对以上因素,分析如下:
工业发展的规律:人均GDP在1200美元以下,属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前期,是准备阶段,此阶段主要是铺摊子为主,主要发展劳动密紧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国家产业政策:按“十一”规划,中部地区要抓好粮良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加快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的产业发展优势中掘起。邵阳市自身比较优势: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已改制60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80%恢复生产,机制灵活,优势更强。资源极其丰富,有矿产资源87种,蕴藏量丰富;有木材蓄积量3520万m2;水能144万kw,70%可供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有420万从业人员,其素质和技能每年都在提高;农产品中粮、油、果及畜禽品等生产品极其丰富,产量很大。区域优势越来越强,洛堪铁路的贯通,太澳高速公路即将修建,邵阳将成为湖南交通三轴中第二轴中的中心城市,邵阳市货物可以直通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邵怀高速公路、谭邵高速公路使邵阳成为连接湖南东西部的中转站。周边经济环境: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工业国家。(排在前面为美、日、德),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全球许多产业已向中国转移。中国沿海发达地区有资本,管理,技术的优势,为扩大经济腹地,缓解资源紧张,降低营运成本,产业已向中西两部转移,邵阳市是它们最好的前沿阵地和后方基地。经济发达地区在推进工业化总结如下经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推进工业化的前提;优化环境,筑巢引凤是推进工业化的基础。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推进工业化的动力;抓大放小,培养骨干企业是推进工业化的重点;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是推进工业化的主线;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是推进工业化的关键 ;突出主体,择优扶强是推进工业化的核心。良好社会基础:加快邵阳工业发展,兴工强市是邵阳经济工作中重点的重点,也是广大领导群众的共同心声。
综合以上因素,邵阳工业以要以劳动密集型和加工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把中心城区做大做强,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食品、纺织、精细加工和矿产品深加工。
(二)大力培育发展骨干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主体,骨干企业在推动全市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带动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我市骨干企业的培育。要通过继续实施标志性工程,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集中支持一批各行各业的优势企业。要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通过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通过提高对内外开放水平,吸引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向我市流动和集聚,集中力理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比较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和大集团,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竞争力。要扶大扶强南山亚华,邵东铝业,绥宁宝庆联纸,湖南合力化纤,邵阳东信棉业,三一重工,湖南傻牛食品,邵东鑫湘煤化工,长城水泥,二纺机等十家各行各业龙头企业。力争到2008年,销售收入10亿以上的企业有5家,5亿以上的企业有10家,1亿以上的企业有30家。
同时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表现为质量、品牌、价格、服务四个方面,实质是反映了人才、管理、装备、经营等四大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提高这四大竞争力。一是人才问题。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人才包括了决策层、操作层、管理层和科技创新层等。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人才强市、人才强企、人才富民的指导思想,爱才、惜才、用才,为推进工业化提供强大的智力和支持。二是管理问题。要树立“效益基于管理”的理念,狠抓企业内部管理,学习和引进国际国内先进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尽快完善企业的扁平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促进企业管理由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集约化管理的根本转变。三是装备问题,要有长远发展战略,加大对设备更新产业技术升级的投入力度,强化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技术进步,提开传统产业和状大优势产业,使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向现代化、大型化、精研化、高新化方向发展。四是经营问题。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培养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经营理念、策略和方式,突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做大做强企业。
(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打造工业快速发展的平台
1、优化经济环境,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不要因为政府官员的频繁调动而导致上届政府对外来投资者的优惠政策不能在下届政府中连续贯彻。二是完善法制,规范政府权力部门及其官员工作不作为及乱作为,防止出现“索、拿、卡 、要”现象。三是加强反垄断工作,实现企业主体之间的公平交易。四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使不诚信者得不偿失。
五是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克服仇富现象,树立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合法致富的社会新风气。
2、构建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互动机制,夯实工业化的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村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二是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合理布局,强化功能,建设城镇。加强交通运输,供水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企业非生产性投资;加大发展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为工业化提供便捷服务;培养完善市场体系,提供交易场所。
3、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一是项目要准。要选择符合城市产业发展要求,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吸纳劳动力多的项目;招商引资,特别要引进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具有资本实力雄厚,市场融资力强,技术含量高,创新力强,品牌影响大,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先进等特点。引进战略投资者对改善资产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是责任要强,继续推行党政单位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倡导全民招商,形成企业主动,部门联动,社会推动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三是途径要多。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建立项目库。采用以商引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提高招商效率。四是服务要优,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实行全程义务代理服务,跟踪服务,实行“一站式”办公,简化办事程序,主动热情服务。
4、办好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有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效应。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载体,意义十分重要。一是规划要先行,布局要合理,起点要高,定位要准,规模要适当,要打破区域界限,在全市宜在武冈市(覆盖西部各县),邵阳市内区,邵东,建立3个省级或市级有产业分工的开发区。如果园区数量多,规格低,规模小很难起到工业园的聚集作用,会造成无序恶性竞争。二是配套设施要完善。功能齐全,配套完备的工业园区,是吸引大财团,大企业的磁石,也是提高投资环境档次的基础。三是用市经济原则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把园区做产业来经营,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吸引民间资金,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建立园区开发建设公司,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项目业主,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合理设置工业园区组织机构和功能配置。邵阳市中心园区可覆盖双清、大祥、北塔、隆回、新邵几个县区,要根据其规模和发展水平,适当提高行政级别,由市直管,其内部可设置规划、国土、环保、税务、城建等职能部门,工业园区最好在辖区内独立建制,封闭运行。五是营造工业园区建设的社会环境。制订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增强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
国家部委网站
省级政府网站
市级政府网站
市州县区网站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双清区人民政府 承办:双清区数据局 电话:(0739)-5261509 网 址: www.shuangqing.gov.cn
湘公网安备 43050202000132号
湘ICP备20009005号
网站标识码:4305020001 地址:邵阳市双清区宝庆东路
主办单位:双清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双清区数据局
归档时间: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