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2007年4月26日
青年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八周年,进一步动员全区团员青年继承光荣传统,勇担历史重任,为双清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再立新功。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双清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人武部,向全区广大团员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向战斗在全区各条战线的青年朋友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岁月如歌,青春似火。88年前,一场波澜壮阔的青年运动拉开了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序幕,创造了既有深刻内涵、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五四”精神。“五四”期间,燃烧赵家楼第一人,北京大学热血青年匡互生就是我们邵东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步。新形势下,我区广大青年团员,在团委的组织带领下,深刻领会“五四”精神、继承“五四”光荣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五四”精神新的时代意义,使“五四”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为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青年人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激情,充满了青春气息。我也曾经年轻,也担任过团委书记,我很喜欢和青年交朋友,在我青年时听过语言学家李燕杰的一句名言“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青年人淳朴,有思想,有冲劲,与青年人交流也能感染到青年人激情燃烧岁月。
青年可为,后生可畏。毛主席讲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这段话很生动,亲切,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像我这样岁数的人走过了人生几十年的历程。形容青年,古往今来的话很多,令人难忘的还有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一代更比一代强,潮流的兴亡,生生息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们所讲的农村建设,第一个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人是谁?毛泽东。毛主席二十多岁在主办《湘江评论》杂志时就充满激情地提出要建设新农村,所以说青年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力军。
青年面对人生时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有发展的各种可能,有无限的潜力,像梁启超先生所讲:正处在“前途似海,狂飙猛进”之时;另一方面,或不紧紧抓住时光,做事的机遇也会稍纵既逝,未来发展的可能旋即会变成泡影。《茶花女》中有句话:“青春好像一只小鸟,飞去不再飞回”,还有一句话是“青春是一次机遇,机遇的可贵在于它的稍纵既逝,青春的珍贵在于他一去不返”。每个人只有几十年拼搏奋斗的时间,就看各自如何表现了。一个人掌握的所有资源里,最宝贵的就是时间,这是生命最基本的元素,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一切的节约,归结到底是时间的节约。”如果不能紧张起来,抓住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毛主席给抗大题写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既是社会、政治的要求,也是人生哲学的提炼。紧张是充实,忙是福气,“怠惰者,生之坟墓”。
“自古英雄出少年”,“后生可畏”。我也曾是热血青年,回眸青春岁月,感慨万千,对如何把握住青春大好时光,有着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当今世界发展之快,变化之大,可谓是一日千里,与我们当时身处的时代迥然不同,面对这样的形势、身处这样的时代,我们青年朋友要如何才能成才?我谈九个方面的个人体会,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
一要大气。先贤所达到大气的境界是值得我们青年朋友们学习的。林则徐在少年时写了一副对联:“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可见其少年时的志向。后来他遭贬,赋闲在家,又写了一副对联:“读书静坐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身处逆境却心态平和,潜心学习和思考。他还留下一句感人肺腑的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青年朋友刚从学校走进社会,都从最基层做起,得默默无闻地干好工作,工作中还会遇到许多不如意,大家心里也许有不平衡感,认为自己能力强、学历高、有冲劲,却做着单位最苦最累的工作,容易失衡。人一旦心里失衡,就会觉得很累,不知不觉就会降低自己。怎么样消除这种失衡,真正做到大气,那就要以天下为己任,毛泽东年青时讲过:“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做谁做?我们不干谁干?”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具有了一种敢担当的精神。所以面对工作,青年朋友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为一点得失郁郁寡欢,不要陷入李清照所描述的那种心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纪轻轻时,尚不理解人生之愁,却自以为身在愁中,写诗作赋,诉说苦恼。而到现在,真正知道什么是人生之愁的时候,却想说也说不出了,只能叹这秋之悲凉,这种心境只会让人意志消沉,事业止步不前。
二要注重学习。一是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共产党很多伟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二是读名著,读名著就是与先贤伟人交流,我在此向大家推荐几本好书:易中天先生的读传奇《品三国》、《品人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于丹的《论语》心得,2000多年前的孔老先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才有了现在的文明,而且现代的人们又把它发扬光大,让它的内容更加丰满,于丹辨证地分析《论语》得出的心得相信能让大家有所感触。三是向老干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学习可以修身、可以增智、可以疗俗,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读没读书,你往这一坐,上了点年纪的同志都能看得出来,因为人天生下来都差不多,除了极少数的天才,比如中国文学史上的“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六岁即能做诗,九岁读《汉书》,十四岁即被朝廷授予朝散郎一职,被世人称为神童。王勃一生短暂,却如流星划破天空,为后人留下一些不朽之作,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引用。人天分各有不同,但差距一般不会太大,天才是少数,大部分还是常人,还是要加强学习,应该将学习当做一种习惯,讲学习,并不是要大家做“苦行僧”,青年朋友要爱好广泛,但任何时候学习绝不能放松。学习要广泛涉猎,既要学政治、学马列主义、学最新的理论成果、又要学经济、法律、文学等。这里,我特别觉得青年朋友有必要多学习历史。诸葛亮《诫子书》中有句话:“志当存高远,慕先贤”,“慕先贤”就是要仰慕前辈,学习、继承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精神财富。人类文明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生短暂,再伟大的人物,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也是有限的,而且因其浓缩就更为宝贵。青年人不要整天只上网、看电视,要多读好书,学习先人的思想精华。只有不懈追寻并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体会他们的事业和精神,并融会贯通,才能使自己短暂的生命,充分享有历史长河的养分,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步更快,并有所超越。
三要有悟性。悟性并不仅是聪明,而是聪慧。有些人不会举一反三,连错三次都改不过来。智慧的人,你说一句,点拨一下,他能想出背后三句的道理;缺乏悟性的人,你说三句,他未必能领悟一句的真意,人的素质就是不一样。小平同志讲,“要找明白人”,就是要找聪明、有悟性的人。用邵阳话讲,就是“灵乏人”,一看就明白,心有灵犀一点通。毛主席还讲,“要有学识”,什么叫学识?就是学问和见识。光有书本知识不行,还要有见识,就是有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有前瞻性。现在有“五一”、“十一”长假了,我们有些同志酝酿利用节假日出外旅游,这很好,放情于山水之间,既能够陶冶性情,也是增长见识的好方法,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说>>中便提出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四要勤奋。聪慧、悟性还不够,别人工作八小时、十小时,你只干六小时,能行吗?显然不行。再聪明的人,如果只是很“潇洒”、很“超脱”,不去开足马力、全力以赴,也无法在竞争中获胜。反之,悟性少一些的人,若能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也能弥补不足。老话说的好,勤能补拙。如果不努力,耍小聪明,就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年人刚刚工作,即使是硕士、博士,也不等于大智,要把聪明变成智慧,必须经过反复历练。有多少付出,才有多少回报。工作本领在于日积月累,娴熟才能生巧,刻苦才能有所作为。
五要高标准。只有聪明、刻苦仍然不够,还要有工作的高标准。毛主席讲,要“精益求精”;居里夫人讲,要“追求卓越”;美国前总统卡特在竞选时写了一本书:《为什么不是最好的》,都是讲的标准。有些人,对工作无所谓,粗枝大叶,低标准。这些人写个东西,往往空洞无物,不合逻辑,还错字病句频发,发个言,不得要领,抓不到主要问题。有的人就是不认真、不准确,还自恃聪明,仿佛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讲就通,但就是一做就错,一下笔就离题,这也是素质不佳的一种表现。我在和湘潭大学的老教授交往时,教授们都能下笔千字,动口千言,妙语连珠。当然口若悬河并不是叫让大家夸夸其谈,《论语》中还有“敏于行,呐于言”,我们应该辨证的去看待,根据现在时代的需要,我们干部的高标准就是:能写、能言又能干。
六要持之以恒。做到了聪明、勤奋、高标准,还是不够,必须持之以恒。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古人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能坚持十年、十五年,才能见成效;坚持二十年、三十年,才叫矢志不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武侠片中说:“十年磨一剑”,如果一年磨一剑,这个剑就不行。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就像跑一万米,要在四百米的跑道上绕25个圈儿,头10圈儿大家都能跑下来,但越往后就越会拉开距离。毛主席还说过“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在此插一点,我们干部道德品质修养也是靠持之以恒的锻炼养成的,从许多事例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那些曾经为群众做过一些工作、办过一些好事,且“风光一时”、“红极一时”的官员们,最后却走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受到法律的制裁,或琅铛入狱,或被判极刑,他们中没有一个不是放弃了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的。因此,持之以恒的锻炼道德品质修养是确保干部能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前提。
七要严于律已。为什么要讲这一点?因为谁违了法,就是突破了禁区,跨越了红线,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念之差,会令一些人悔恨终身。有些人一直表现不错,聪明、能干、刻苦,出了不少力,也有成绩,但后来“出了事”,谁也帮不了,这就叫“一票否决”,令人十分遗憾。人生就是这样,不能有非分之想,不能有贪财之念。人非圣贤,不可能不犯错误,但要“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清朝徐士林写过一首诗:不有一腔真热血,庙堂未许说经纶。双睛不染金银气,才是英雄一辈人。从青年时期就廉洁自律,不取不义之财。
八要学会做人。做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够人学一辈子。我觉得青年人为人处事要把握一个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谦虚谨慎,又要敢想敢干,青年不能恃才傲物,瞧不起人。你有多大本事,也是初出茅庐,必须谦虚谨慎。世界之大,浩浩荡荡;人才之多,能人之上有能人。山外有山,山外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人上有人,人上人,强中自有强中手。由此观之,没有骄傲的理由。但又不要变成谨小慎微,把自己磨成个鹅卵石,圆滑、世故。不能为了升官,见张三不得罪,见李四好好好,谁也不招惹、不得罪,在精神上就退化了。不敢想,不敢干,不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毛主席提倡“不怕鬼、不信邪,要敢字当头”,小平主张“要敢闯敢冒”,领袖们的勇气很值得我们学习。一般来说,青年最有朝气,但人们的开创精神并不是同年龄成比例的,就像一句广告词说得好:“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世上既有“八十岁的青年”,只有衰老的身体,没有衰老的思想。如邓小平,快九十高龄,还发表了南巡讲话,思想最解放;也有“二十岁的老人”,一些同志年轻轻的,就老气横秋,老于世故。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们要拥抱青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身体没有不死的身体,担有不朽的思想,孔子死了几千年,但他的思想流传千古,并逐步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勇于思考,在青年时代,就应对自己的处世哲学有科学、开朗的定位,要有乐于挑战、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就没有办事的心思了。
九、要脚踏实地。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激励了千万士兵在战场上奋勇立功,人人皆想当好士兵,当将军。但我个人认为太想当将军的士兵,恐怕也不是好士兵。为什么这么说,一个人想当“将军”,首先他就有了对权位的欲望。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一旦有了贪念,就难免会做出一些泯灭人性的事来。俗话说,无欲则刚。人一旦有了欲望,就“刚”不起来了。因此,在他当“将军”的路上,为了寻求支持,不惜向邪恶低头,向权贵溜须,甚至做出丧失人格的事来。试想,一个为了当“将军”如此“大动干戈”的人,能是一个好士兵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吴起的人在鲁国当“将军”,他妻子是齐国人。齐国要攻打鲁国,于是有大臣建议别让吴起当“将军”。他听到风言风语后,立即杀了妻子,提着妻子的头去见鲁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很简单,他太想当这个“将军”了。一个如此卑鄙无耻的“将军”,他怎么能是一个好士兵呢?所以我们干工作,特别是青年,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年青人工作中不要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这不想做,那做不满意。要干成一番事业,务必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真正优秀的人才,在任何岗位上,只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都能够建功立业。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昌,逆之亡”。青年朋友们,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逢盛世,更应珍惜机遇。你们肩负的责任重大,大的方面来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你们来实现,从小的方面来说,双清发展靠你们来传承,你们的美好未来,靠你们来创造。我希望你们能够立足各自岗位,在建设和谐双清,努力实现双清率先和谐发展的征程上,勤奋学习,扎实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和时代重托,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