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北京到乌鲁木齐,2850公里。乌鲁木齐到喀什,1078公里。喀什到阿克陶,45公里。阿克陶到库斯拉甫,330公里。
一路奔行4300公里,走进帕米尔高原最深处,见到了貌不惊人的乡党委书记——师延林。追寻师延林20年基层之路,既有感佩,也留下思索。
他的苦,他的累,他的坚守,他的奉献,已不必多说。然而,给我们触动最大的,是师延林私下里讲的一件事。
上山20年,妻子心里苦,却一直默默支持。可这几年,师延林慢慢发现,因为在家的时间太短,跟妻子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很多心里话,要强的妻子已经习惯了自己慢慢消化,不跟他讲。有时回县城,有机会和妻子散散步,两人却相对无言,沿着街边默默走下去。
这让师延林心里害怕。不善于向家人表露感情的他,说到激动处,甚至想通过我们向妻子表达: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自己都永远爱她。
在一次座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另一位乡党委书记,妻子不是当地人,没有亲戚,朋友不多,因为丈夫长期不下山,生活圈子狭窄,她渐渐变得孤僻,整天不愿出门,也不愿跟人交流。跟书记搭班子的民族干部常劝他:大哥,为了嫂子,多回去几次吧。可是乡里事情多,路途远,回去一趟哪那么容易?
像师延林他们一样,偏僻山乡的基层干部,多数把家安在县城,力求让妻儿过得好一点。可是长期两地,不仅生活不便,还有很多难言的烦恼。
回去的路上,写稿的间隙,我们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基层干部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关爱,才能让他们和家人稍许欣慰?许个升迁机会,涨上几级工资,这样现实吗?这些足够吗?
作为记者,这些天,我们收到了很多读者反馈。也有网友看了报道后直言不讳:既然师延林这么优秀,为什么20年都不提拔?这让我们思考:升迁提拔,离开基层,是优秀基层干部的唯一出路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基层经历而获得升迁机会,是对基层干部的有效激励;但是,对于在基层干事的人,仅仅用“升迁”来衡量、评判并不公平。如果把基层比作金字塔底,向上的通道永远是有限的,只盯着“升迁”,路只能越走越窄。
那么,基层干部究竟需要什么?真正的“宽阔”又在哪里?
让我们从报道中寻找答案——
看看“五问师延林”的回答,他内心最大的失败、烦恼、困惑和牵挂,不是提拔问题,而是“有力使不出”;
听听基层干部讨论“幸福观”,最让他们感到幸福的,也不是升迁,而是“丰收季节,老百姓的笑脸”。
由此可以说,上级尽力为基层干部创造一个干事创业的环境,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实现价值,体会为群众做事的“幸福”——这是基层干部需要的;
两地分居,家庭难顾,组织对基层干部和家人在生活上、心理上给予及时而细致的体贴关怀,在收入上给予适当补贴,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是基层干部需要的;
社会对基层工作存在误解,加之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一些人认为“去基层就是没用,不升官就是无能”。扭转这样的社会观念,让更多人理解基层——这是基层干部需要的。
这些,才是真正的“宽阔”。走宽基层这条路,一己之力远远不够,需要全社会为之努力、为之改变。